2025年4月19日星期六下午,华中农业大学MBA《现代农业科技》特色课程在第二教学楼201教室迎来首场专题讲座。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郑用琏教授以《新质生产力与生物技术育种》为题,呈现了一场贯通科技前沿与管理实践的学术盛宴。讲座伊始,MBA教育中心主任何德华致辞,他强调,现代农业科技是华农MBA的品牌课程,开设这门课不仅是为了打造华农MBA教育特色,更是要为国家培养更多懂先进技术、有家国情怀、有能力担当的管理精英,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

新质生产力: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

讲座历时三个多小时,首先,郑用琏教授从“新质生产力”的理论内涵破题,强调“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场”。郑教授以“中国用全球9%的耕地养活20%人口”的成就为引,通过对比中美印耕地资源与农业投入数据,抛出目前中国农业正面临的严峻挑战,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现状下,我国如何突破资源约束,端牢14亿人的饭碗?他指出生物育种技术是关键.
生物育种:从实验室到田头地间的科技革命

接着,郑用琏教授介绍了我国丰硕的生物技术育种成果:从抗虫转基因水稻到无肌间刺武昌鱼,实验室的创新成果累累。然而,他指出这场基因革命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推广仍面临多重考验——公众对转基因的认知鸿沟、复杂的法规审批流程及国际专利壁垒,导致部分成果“研而不推”。为此,学界与产业界正通过科学传播与产业链协同,推动“非食用的经济作物——饲料——一般食用作物——主粮作物”的渐进式落地路径,优先发展经济作物(如抗虫棉)、能源作物,再逐步向主粮延伸,同时通过转基因标识制度保障知情权。
情怀铸魂:管理学人的时代使命

“生物育种科技,成果顶天立地。华农MBA学子,心系国之大计。今知生物技术,明行工商管理。助力乡村振兴,重任寄托我你。”课程尾声,郑教授以这首自作的打油诗,与在座的MBA学子展开热烈的互动,呼吁MBA学子既要掌握商业逻辑,更要厚植三农情怀。生物技术不仅是实验室的突破,更是产业链、价值链的重构。未来,唯有科技“顶天”创新、管理“立地”破局,方能让基因星火点燃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质生产力引擎。

图文 | 李玮琪
排版 | 张雯熙
审核 | 王玉